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北方财经资讯网
上市公司 财经首页 金融理财 北方经济 财关券商 个股评析 新股动态 基金市场 环球市场 京津动态
房产汽车 行情数据 民生资讯 黄 金 国内国际 外 汇 商 品 财 商 商 评 时 评
产 经 金 融 宏 观 行 情 私 募 债 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金融理财 >> 内容

谁说人民币资产“不香了” 外资在债市继续买买买

时间:2021-8-5 11:12:31

  核心提示:7月下旬,人民币资产一度异动,外资动作引起议论,人民币资产“不香了”的观点甚嚣尘上。最新数据表明,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趋势不仅没改,而且势头加快——7月,中央结算公司为境外机构托管的债券增加754亿元,...

7月下旬,人民币资产一度异动,外资动作引起议论,人民币资产“不香了”的观点甚嚣尘上。最新数据表明,外资流入中国债市的趋势不仅没改,而且势头加快——7月,中央结算公司为境外机构托管的债券增加754亿元,增量高出上月1倍有余。

  研究机构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人民币资产收益具有优势,加之金融市场持续扩大开放,国际投资者对中国债市参与程度稳步提升,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境外机构继续买买买

  中央结算公司4日公布统计月报显示,截至7月末,境外机构在该公司的债券托管量达33752亿元,较6月末增加754亿元,增量明显高于6月的365亿元。

  7月下旬,人民币资产一度异动,外资作为市场上一股重要的边际力量,在波动中出现短时卖出现象,引起了一些议论。前述数据表明,当月,境外机构对境内债券的投资不仅没有减少,力度还有所加大。

  外资增配中国债券已成为长期趋势。单从中央结算公司数据看,自2018年12月起,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债券规模已连续32个月上升。从全口径看,截至6月末,境外机构持有的境内债券已达3.74万亿元,前6月累计增加4889亿元,这一规模较2020年前6月多出近1700亿元。2020年是外资增持中国债券的“大年”,境外机构全年累计增持10670亿元。

  力证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外资增配中国债券之所以表现出很强趋势性,主要原因在于后者具有很强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既来自于估值性价比,也源于人民币资产的收益稳定性。同时,与中国市场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不无关系。

  今年中国债券市场表现抢眼。据统计,截至8月4日,今年以来我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31个基点,同期,美国、德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有所上行。在海外债市调整背景下,中国债市逆势上涨。即便如此,目前中外债券利差仍维持在较高水平。比如,中美10年期国债利差约164个基点,较2010年以来的平均值高出40个基点。从这两方面看,对于短期交易类和长期配置型投资者而言,中国债券均具有吸引力。

  此外,由于我国经济与政策比较稳定,加上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上升,人民币资产具备一定避险属性,在动荡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不仅是外资眼中的“香饽饽”,而且还是“避风港”。

  外资增持成为长期趋势

  展望未来,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际投资者在中国债市的参与程度还将继续提升。

  “外资增持的总体趋势还会持续。”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曾就此阐述四方面理由:国内基本面为外资增持境内债券提供了根本支撑、债券市场具有外资增配的发展空间、中国债券的资产收益相对有优势、人民币资产呈现一定的避险资产属性。

  王春英表示,目前外资持有境内债券占整个债券市场托管总量的3%,外资占比还有较大幅度提升空间。此外,她表示,3月底,富时罗素宣布从10月开始分阶段把中国国债纳入富时世界国债指数,中国国债在指数中的占比权重将达5.25%。“有市场机构预测,按照这个权重,中国的债券市场应该会迎来超过13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她说。

  中金公司研究报告认为,境外央行类机构对我国债券的配置需求将持续增加。据外汇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境外央行类投资者持有境内债券余额2637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投资者持仓比重的51%。中金公司预计,未来随着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占比的提升,境外央行类配置机构对我国债券的配置需求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作者:不详 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一般来源于各大媒体,已注明出处,对浏览者不带有任何指导性观点,仅供阅读;凡本网注明“作者、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来源处所有,与本网站无关;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请直接接洽原出处媒体。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绝非有意,敬请谅解,请邮件至economybf@yeah.net,我们会及时进行删撤处理。若通知后仍未进行删撤,可诉诸法律,感谢理解支持。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相关服务
  • 北方财经资讯网(www.economyb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economybf@yeah.net 京ICP备13033684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2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