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地图  
北方财经资讯网
上市公司 财经首页 金融理财 北方经济 财关券商 个股评析 新股动态 基金市场 环球市场 京津动态
房产汽车 行情数据 民生资讯 黄 金 国内国际 外 汇 商 品 财 商 商 评 时 评
产 经 金 融 宏 观 行 情 私 募 债 券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京津动态 >> 内容

利率市场化需要成熟债券市场

时间:2012-7-10 15:10:38

  核心提示:人物简介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有专著6部,主持和参与课题研...
人物简介

郭田勇,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教授,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经济学博士。在《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并有专著6部,主持和参与课题研究20多项。2001年获中国金融学会全国优秀论文奖,2004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在重新启动降息不到一个月后,央行再度宣布降息,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此次降息为非对称降息,其中,存款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降0.31个百分点。业内预计,相较于上月初双向利率浮动降息,此次非对称降息将使得利率市场化进一步加速。对此,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并不是简单的放开存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发展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形成的利率才是真正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只有培育一个成熟完善、具有足够深度广度的债券市场,以及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才能确保利率合理反映市场资金的真实需求状况。

上月初,中国人民银行三年来首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同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最高上浮10%,贷款利率最多下浮20%;本月6日,央行再度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存款利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下降0.31个百分点。上月初降息后,存款利率不降反升,大多数银行按照1.1倍的存款利率进行浮动,而下浮空间的增大将使贷款利率综合降幅超过0.25%;本月的降息,使贷款利率降幅超过存款利率。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也在第一时间调整了一年期存款利率至基准利率的1.08倍达到3.25%,宁波银行、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等中小商业银行则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至基准利率的1.1倍达到3.3%。可以看出,两次降息的非对称特点十分鲜明。

推进利率市场化意义重大

“这种非对称特性意味着银行存贷款利率的浮动空间增大,实际利差将收窄,而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将有所减少。可以说,两次降息代表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速度在加快。”郭田勇表示,1996年,我国以放开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为突破口,正式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也多次出台推动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政策,但出于对金融稳定的考虑,进展始终较为缓慢。在利率市场化改革裹足不前的情况下,我国逐渐出现了利率自发市场化的现象,其典型代表便是2011年爆发式增长的理财产品和温州的民间高利贷。这为金融市场注入了不稳定因素,这表明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需要,同时也是加强市场稳定性的必要选择。“此次实际利差的收窄将促使商业银行降低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依赖,增加中间业务的比例,以更好地适应进一步利率市场化改革。同时,此次降息也是央行首次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这将使存款者逐渐在利率制定中发挥重要作用,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也将逐步迈向市场化。”

在郭田勇看来,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而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必然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商业银行而言,其一,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银行有了存贷款利率的自主定价权,将根据自己的风险识别和管理水平,制定不同的利率,形成差异化的利率结构。其二,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其三,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和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其四,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利率市场化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市场的运行趋势,提高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程度,促进商业改善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

郭田勇说,对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会改变资金运用扭曲的状况,带来企业融资结构的重要变化。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将无法保持现有的短存长贷局面,会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中长期贷款,这就使得企业只能更多地求助于资本市场。在企业融资结构中,股权性融资比重必然会上升。可以预见从长期来看,企业债务融资中的短期贷款比重将会增加,而获得流动性资金贷款将变得困难。

郭田勇表示,在投资方面,长期以来,在我国由于实行不同程度的利率管制,利率水平比较低,企业进行投资的成本比较低,风险较小,但从长期效果来看,投资效率的整体水平很低,低效率的使用资金造成了巨大浪费。利率市场化后,企业不能再获得较低的管制利率,资金使用成本增加,投资风险加大,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迫使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促使投资结构趋于合理,投资效率得到提高。

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初具

利率市场化意义重大不言自明,那么,顺利推进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郭田勇表示,首先,商业银行作为改革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银行业的宏观审慎监管必须得以完善,只有保证监管的跟进,才能将伴随改革而来的风险和损失降到最小。此外,发达的金融市场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必备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虽然当前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时机尚未完全成熟,但已经具备了初步条件。银行经营水平的提高、监管的完善以及金融市场的完善都需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进行。”

郭田勇进一步表示,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并不是简单的放开存贷款利率,更重要的是发展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形成的利率才是真正市场化的利率水平。只有培育一个成熟完善、具有足够深度广度的债券市场,以及有效的利率传导机制,才能确保利率合理反映市场资金的真实需求状况。因此,在未来继续放开利率的同时,也应更加注重对于我国债券市场的完善。为建立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于2007年1月4日正式开始对外发布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简称Shibor)。自运行以来,Shibor在货币市场的基准地位逐步确立,但目前Shibor仍仅仅为报价性质的利率,需要采取进一步措施进行完善,并逐渐将Shibor与存贷款利率挂钩,以发挥Shibor在整个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利率作用。

郭田勇说,完善的债券市场和利率传导机制的建立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而从目前来看,存贷款利率在我国仍将发挥基准利率的作用,因此首先保证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能够准确反映存贷款资金的供求关系。未来的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使存款者在利率制定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而贷款利率的制定则应更加灵活,以准确体现贷款者的资信状况,改变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贷款利率下限放开是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大趋势,但其具体推进方式和时机的选择仍需从我国宏观的银行业背景出发考虑。为了防止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带来较大的冲击,可以首先在民间借贷较为发达的地区,选择一批经营状况良好、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中小型银行作为试点,逐步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采用渐进式改革化解风险

“此次降息凸显了我国未来继续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图,也加快了改革的进程。改革必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就利率市场化而言,银行倒闭风险的增加以及随之产生的存款人利益受损将带来严重的风险。我国金融市场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银行业总资产占整个金融业总资产的90%以上,因此银行业的风险将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重大波及。潜在风险的存在意味着利率市场化的顺利推进离不开监管的推进以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郭田勇指出,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利率市场化顺利完成的前提。存款保险制度建立之后,储户的利益能够得到较好的保障,即使银行出现问题,储户的损失也能够得到补偿,可以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从而消除利率市场化的后顾之忧。

其次,作为改革微观主体的商业银行需要主动提高公司治理水平,以有效面对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问题。其中,提高定价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

再次,从世界各国的改革实践来看,利率市场化改革通常会对金融体系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因此,监管机制的完善不可忽视。监管机构需要不断完善现存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加强逆周期监管,通过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来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并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以适应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

“利率市场化是把双刃剑,在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效率的同时,必然也将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带来冲击。但是,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然选择,对于伴随利率市场化而生的潜在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化解。未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应继续采取逐渐推进的方式,在适时适度的情况下完成利率的完全市场化。”郭田勇总结说。

作者:不详 来源:今晚经济周报
——免责声明——

       本网内容一般来源于各大媒体,已注明出处,对浏览者不带有任何指导性观点,仅供阅读;凡本网注明“作者、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来源处所有,与本网站无关;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请直接接洽原出处媒体。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绝非有意,敬请谅解,请邮件至economybf@yeah.net,我们会及时进行删撤处理。若通知后仍未进行删撤,可诉诸法律,感谢理解支持。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相关服务
  • 北方财经资讯网(www.economybf.com.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economybf@yeah.net 京ICP备13033684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2171